人物介紹
李玲,女,中共黨員,博士,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臨床輸血研究平臺職工。沖鋒在前,為愛逆行
“我堅決服從命令,竭盡全力,不辱使命,積極請戰(zhàn),奔赴一線,貢獻一名黨員應有的力量!”。在疫情防控阻擊戰(zhàn)打響的那一刻開始,她立下“戰(zhàn)書”,沖鋒在前。她是一名80后科技工作者,一名有著9年黨齡的中共黨員,也是輸血所首批赴武漢開展科技攻關的工作人員之一。自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發(fā)生以來,為充分發(fā)揮國家輸血醫(yī)學科技創(chuàng)新體系核心基地的作用,在院校統(tǒng)一安排下,輸血所迅速成立了“恢復期血漿治療新冠重癥患者臨床研究”科技攻關項目組。李玲博士接到消息,立即主動請纓,毫不畏懼。經過一周緊鑼密鼓的籌備,她冒著大雪從安徽老家趕回成都,隨即在萬家團圓的大年初四(1月28日)隨四川省第二批援助湖北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醫(yī)療隊飛赴武漢,開展科技攻關,為加強疫情防控和重癥患者救治提供科技支撐。
大家都說她和去武漢的醫(yī)務人員一樣,是最美“逆行者”,她卻笑著說:“我哪有那么偉大,就是平凡人加上一份責任,堅持做好本分工作,打贏當下這場特殊戰(zhàn)役。”
只爭朝夕,不負韶華
“從接到任務開始,每天都在超負荷工作,這里很多人都在不計生死的工作,我從來沒有想過危險。”她是這樣說的,更是這樣做到的。為加快推進恢復期血漿治療科研攻關工作,她來不及休息,一到武漢便全身心投入工作中,夜以繼日翻譯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,擬制救治工作方案,負責恢復期血漿的采集與使用安排,開展恢復期獻漿者抗體檢測相關研究,和武漢血液中心及多家臨床醫(yī)院溝通協(xié)調進行臨床研究,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進行注冊。在嚴峻的疫情面前,高強度的工作、不規(guī)律的作息加上生活、技術、實驗設備和實驗環(huán)境等方面的重重困難,有時甚至需要通宵達旦地工作。即使如此,也沒有一天休息。
截至3月2日,項目組共采集41人恢復期血漿16200ml,對18例重癥及危重癥患者實施血漿治療,其中6例患者次日咽拭子核酸檢測轉為陰性??傮w來說,恢復期血漿治療顯示出了一定的效果,為探索新冠肺炎血漿療法提供了有益臨床實踐數據。這些成績的取得,離不開每一位一線人員的辛苦付出。
風雨經過,微笑相見
“和每一位康復后來捐獻血漿的人聊天時,都能聽到不一樣的經歷卻一樣感人的故事。”當我們還在被她的事跡感動時,她卻在為她的患者所感動。她在朋友圈中這樣講道:“今天的最后一位捐獻血漿者,他的事跡感天動地。他是一位公交車司機,以前多次無償獻血,當他發(fā)現自己有感染風險時,主動在自家的面包車里獨自居住了21天,前9天都是自己艱難的走路去醫(yī)院打吊針,整個疾病過程就是在自己狹小的面包車中艱難度日。當他在二次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后的14天,主動聯(lián)系項目組,前來捐獻康復者血漿。”雖然都是很樸實的語言,沒有任何感情修飾,卻令人萬分感動。她和每一位獻漿者身上迸發(fā)的正能量,一定會溫暖和激勵更多的人。“等風雨經過,等我們相見,你微笑仰望著天,我們一起種下心愿,等花開等它實現……”。心中有信念,肩上有擔當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,不退縮、不畏懼,始終沖在戰(zhàn)“疫”一線,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,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(zhàn)貢獻了自己的力量。
(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黨委綜合辦公室 2020年3月3日供稿 )